南非世界遗产8项
1.斯泰克方丹、斯瓦特克朗、克罗姆德拉伊和周围地区的化石人类遗迹群(1999年,2005年扩大范围,世界文化遗产)
2.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1999年,世界自然遗产)
3.罗本岛(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4.马罗提-德拉肯斯堡跨境世界遗产点 Maloti Drakensberg Transboundary World Heritage Site (2000年,2013扩展范围;与莱索托共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5.马蓬古布韦文化景观(2003年,世界文化遗产)
6.开普植物群保护区(2004年,世界自然遗产)
7.弗里德堡穹状物(2005年,世界自然遗产)
8.里希特斯韦特文化和植物景观(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自然遗产---南非 大圣卢西亚沼泽公园
圣卢西亚湿地公园处在海平面和海拔474米之间,总面积为239,566公顷,由一个沿海平原及大陆架组成。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夏季温暖潮湿,冬季温和干燥。圣卢西亚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繁多,总计有152个科,734个属。南非31%的植物生长在这里,其中有一些是该公园所特有的植物。
(题图)
![]()
2.世界文化遗产---南非 南猿人骨化石遗迹
斯泰克方丹化石遗址位于距约翰内斯堡大约50公里的一座山头上,距离山顶不足10米。化石洞主体下面是一片辽阔的地下洞群。这些洞群以浑然天成的地下湖泊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而享誉四海。它被认为是非洲原始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目前已发现了数以百计的300-26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及成千上万的其他动物的体骨和牙齿化石,这一数量在非洲出土的南猿化石中首屈一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前来考古研究。
![]()
3.世界文化遗产---南非 罗本岛
罗本岛是南非西开普省桌湾中的岛屿,面积约13平方公里。早年曾试图在此建立居民点,后成为流放地。1846~1931年,该岛曾成为麻风病人收容所,精神病患者也送至此。1864年时,岛上建了一座灯塔。自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罗本岛为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大部分的犯人是黑人政治犯。 1991年最后一批犯人被释放后,计划把监狱关闭,并将罗本岛改变为一个旅游胜地。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入世界遗产名录。
![]()
4.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南非 德拉肯斯山公园
德拉肯斯山是非洲南部主要山脉,为南非高原东南边缘大断崖的组成部分。又称喀什兰巴山。从南非东部南回归线附近起,穿过斯威士兰西部和莱索托东部, 延伸到开普省东南部,长约1200千米。北段地势较低,山体破碎,由古老花岗岩、砂岩、页岩组成 ; 南段地表有玄武岩覆盖,山势峻峭, 海拔多在1000~1200米,中部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为莱索托境内的塔巴纳恩特莱尼亚纳山,海拔 3482米。
【这项遗产2013年扩展为马罗提--德拉肯斯堡跨境世界遗产点(与莱索托共享)】
![]()
![]()
5.世界文化遗产----南非 马篷古布韦文化景观
马蓬古布韦坐落于南非的北部边境,联结着津巴布韦与波斯瓦那。十四世纪前它是非洲次大陆最大的王国。现在幸存的是几乎完整无损的宫殿遗址和依此而见的居留地。马蓬古布韦的建立是非洲次大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6.世界自然遗产------南非 弗洛勒尔角
弗洛勒尔角是南非开普省的一处系列遗址,由8个保护区组成,占地553 000公顷,是世界上植物最茂密的地方之一。这个不到非洲面积0.5%的地方却是全非洲将近20%的植物种植区。展现了弗洛勒尔角地区与高山硬叶灌木有关的生态和生物进化进程。其突出的植被多样性、密度和地方特殊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植物独特的自我再生复制功能、适应火险、由昆虫来传播种子,以及当地植物种类和适应性放射,这些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7.世界自然遗产---南非 弗里德堡陨石坑
弗里德堡陨石坑位于南非中部自由州省的弗里德堡城。陨石坑的直径为250至300公里,弗里德堡就位于陨石坑的中心位置。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陨石坑。此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陨石坑位于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的萨德伯里陨石坑,直径为200公里。而最著名的陨石坑当属墨西哥尤卡坦地区的奇卡拉布陨石坑。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这个陨石坑形成时引起的地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同奇卡拉布陨石坑一样,弗里德堡陨石坑的形成也应该对地球的气候及生物的演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只是其具体影响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世界文化遗产---南非 理查德斯维德文化和植物景观
占地16万公顷的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位于南非西北部引人注目的山区沙漠中,保留了那马人半游牧性的牧民生活,说明可能在南非已存在2000年的季节变化模式。这是那马人仍然在建造便携式小屋的唯一一个地区,该遗产包括:季节性迁徙、牧场、储藏站(放牧人季节性放牛羊所用的基地),以及那马人有芦苇草垫席的房屋,即半球形便携式建筑,由交叉木箍制成的木框架组成,铺上由当地灯芯草编成麻花状的细垫。
![]()
评论